国外制造可能不一定那么好,中国制造不一定那么差。在我们看来,中国在部分制造业领域在全球崛起可能是势不可挡的。
最近两则消息,值得关注中国的投资者深思,一则是日本神户钢铁造假事件,一则是媒体传闻宝马与国内某知名汽车厂商考虑外包生产MINI车型(尽管后一条还有待进一步确证)。我们认为这两起事件放在一起看,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国外制造可能不一定那么好,中国制造不一定那么差。在我们看来,中国在部分制造业领域在全球崛起可能是势不可挡的。
尽管中国还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国新旧动能的转换及制造业的优势已经且仍将被越来越充分的认识到。我们最早在2010年讨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型主题研究中系统梳理中国新老经济转换及制造业潜在的优势(参见2010年3月23日及5月27日两篇深度主题研究),2014年我们以深度主题《中国的老经济与新经济》回顾和继续展望这一趋势。2016年年初提出中国经济面临拐点、2017年年初提出《迈向新周期》,这其中都有我们对中国这部分特征持续的跟踪和观察的支持。2017年下半年,我们以《新周期,新制造,新消费》为题发表我们下半年的策略展望,系统梳理了在中国宏观韧性彰显的背景下产业层面的三大趋势:产业整合(老经济)、产业升级(优势制造)、消费升级(规模扩大及结构升级),我们认为有必要结合最近这两则消息,再进一步重申下我们对中国制造业优势和潜在崛起趋势的理解。
中国制造业崛起的四大优势基础,未来3-5年将更加明显。2010年之后不少投资者对中国制造业前景表示忧虑。的确中国制造业在当时来看在不少领域面临不少挑战,但我们在近年持续梳理中也强调中国制造业也具备四大优势:
[1]广阔的本土市场:中国内需市场将是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也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内需市场。这将使得那些标准化产品生产的制造企业存在将单品生产规模扩大到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可能,从而将单品成本降低到人类有史以来最低的水平,这一点已经在汽车等行业有所体现并可能更加明显地体现;
[2]依然丰富的有知识含量的劳动力:中国每年有近800万大学毕业生,如果考虑硕士和博士学历毕业生,数量将超1000万,并且还在增长。这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相对廉价的研发人员(特别是相对中国制造在国际范围的主要竞争对手),且中国具有“出人头地”追求卓越的传统文化,这也为中国制造业公司突破技术障碍和储备技术提供了温床。这一点已经被华为等企业在全球攻城略地的案例初步证明。
[3]全球最大的高铁网和移动互联网在极大地提高中国全方位的效率,并开拓产业前沿。我们从2013年开始强调中国有两张“神奇网络”:中国高铁通车里程已经达到2万公里,移动互联网覆盖人口已经7亿以上,这分别都是全世界最大的网络。这两张网络,一方面在帮助中国挖掘和释放潜在需求,另一方面也在从供给侧提高全方位的包括生产和生活的效率,增强中国竞争力。虽然目前这一效果还难以准确量化,但我们能从日常的生活中非常具体地感受到,尤其是在全球不同城市的体验对比中能够感受到。而且这两大网络结合在一起创造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使用场景,也使得中国在很多领域逐步处在产业前沿或者提供了最前沿的应用场景。比如,双11购物节这种超过多亿人同时在线密集提交请求及背后潜在技术挑战,可能只有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才能遇到,这也为中国工程师去寻找潜在解决方案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会。同样人工智能等技术趋势,中国基于比较优越的应用场景和数据基础,也将使得中国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这都为中国未来潜在的弯道超车提供了机会。
[4]制造业长期发展积累的产业链集群优势。基于广阔的本土市场及依然相对有优势的制造成本,在很多产业从产业链最上游到最下游都可以在中国,甚至集中在中国的一个区域、一个城市,这样的产业集群提供的采购、物流、研发响应等方面优势不是只具备单一一个生产环节可以比拟和抗衡的。
标准化产品、有一定技术壁垒的行业将率先突破。我们认为中国那些生产标准化产品(全球可以一定程度通用)、需要一定的研发和技术积累的制造业将在全球率先取得突破,潜在或者已经实现的包括:家电制造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客车制造、通讯设备制造业、科技硬件(如已经有一定优势的手机产业链)、工程机械,等等。我们在中期策略中已经做过一定初步梳理,下面的图是一个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