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进入产能过剩时代使得我国制造业失去了发展试错的机会,面临着发达国家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双重战略竞争压力。
德国“工业4.0”将是制造业转型的全球性机遇,尤其在“互联网+”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双重推动之下!
政府的关切、媒体的热议和学者的研讨加快了我国对德国推进“工业4.0”意图的解读。中国企业家们贪婪地汲取关于“工业4.0”各种解读的同时,寻找企业突破方向以制定转型升级线路图成为他们的紧要任务。
中国在过去短短30年里就实现了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的历史性转换,主要商品进入过剩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产销之间实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直接对话,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释放,消费者参与设计、生产的行为成为常态。数据取代物资成为最有价值的生产资料,产销衔接弥补了由于供应链不确定性所要求的缓冲库存使得信息取代库存成为可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经典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受到了空前挑战。
德国“工业4.0”的核心是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智能工厂,依靠德国制造业在技术、工艺、质量等领域的极大优势实现产销无缝衔接的智能供应链,最后形成对制造业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彻底转型升级。这是德国各界对美国将基于互联网的技术运用于工业应用,进而渗入制造业的担忧和产业升级。全球制造业初步形成了美国式工业互联网模式与德国智能产业模式为代表的两极。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唯一拥有门类齐全工业体系的国家,但与西方200多年建成的工业体系相比存在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能力薄弱、制造业创新发展提升难度较大等现状。过早进入产能过剩时代使得我国制造业失去了发展试错的机会,面临着发达国家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双重战略竞争压力。
如果说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流量经济与客户体验感实现了产销对接的信息交互,那么工业互联网则是基于互联网建立产品设计库和数据库进而进入工业全流程管理环节,工业4.0则是融合了产品智能化、设计虚拟化和生产自动化实现客户定制需求的灵活低成本响应。
智能化产品的虚拟化设计、工业大数据的便捷低成本使用使得工业经济获取了腾飞的翅膀,在传统制造业管理中被彼得·德鲁克先生视为管理最后黑大陆的“供应链管理”具有了彻底优化与管理的基础。长期以来企业对于供应链的管理娴熟于采购、生产、物流等实物成本,而对于失销、客户满意度、交期的弹性、库存等市场响应成本只能采取“盲人摸象”式的模糊管理,抑或通过各个环节设置大量库存来弥补管理缺失。随着消费者需求趋于双重个性化:产品属性的个性化与交付环节的多变性,产业经济进入产能过剩阶段后市场响应成本远高于实物成本,制造业过去成功的法宝成为现在突围的最大障碍。通过信息化与高超的管理技巧获得短期成功的个案掩盖不了巨大的存量浪费和消费者的失望。
“工业4.0”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带来了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的升级突破。物资只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为价值最大化的客户需求而生产,客户需求、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供应链流程全部实现智能化、虚拟化,一切生产活动与物资都具有了智能识别能力,传统“生产是为了存量” 进而造成巨大社会财富浪费和企业成本堆积的模式不复存在。世间万物实现互联互通,智能有序地进行超速度排列组合,灵活低成本地实现消费者超级豪华配置或基础功能型产品的需求。看似无规则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与固定而僵化的制造流程实现了无缝衔接,巨额存量成本得到了极大释放。
美德两国根据各自优势提出了新一轮制造业竞争的“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战略,虽然出发点各异但是追求的结果只有一个:灵活低成本地满足客户多变需求。我国既不具备美国的工业基础和覆盖全球的互联网优势,也不具备德国制造工艺与智能制造的基础,只有认清新一轮竞争的本质,就有机会实现转型突破甚至取得产业领先。
针对过剩经济时代需求特点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通过建立交叉补贴的平台生态圈实现商业模式升级,通过灵活低成本响应这一未来智能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运营模式升级,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