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资讯>人物>详细信息

从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谈供应链创新

来源:时间:2015-11-05 09:08:17人气:努力加载中...
概述:德国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代表 房殿军先生 2015 年是新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经济全面革新的一年,在移动互联、4G 技术的推动下,中国的传统产业正在经历革命性的颠覆,物流行业也不例外。随着互联网+成为趋势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物流+、零售+、金融+等创新模式扑面而来

德国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代表 房殿军先生

2015 年是新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经济全面革新的一年,在移动互联、4G 技术的推动下,中国的传统产业正在经历革命性的颠覆,物流行业也不例外。随着“互联网+”成为趋势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物流+”、“零售+”、“金融+”等创新模式扑面而来。如何通过供应链整合与创新,找到适合行业和企业的“互联网+”,通过产业、流程的跨界融合,产生业务与利润的新增量,想必大家都在寻找答案。

德国“工业4.0”由一个科研项目上升为德国国家战略,具有自下而上的趋势,这其中,德国国家工程院和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在战略推动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何为“工业4.0”的愿景?主要是实现低成本个性化定制,包括柔性化生产、需求导向实时性、工作与家庭和谐统一、智能专家辅助系统以及现有系统的逐步升级。众所周知,个性化定制如果不考虑成本谁都可以实现,而低成本的个性化定制是有难度的。德国在规划工业4.0 时倡导“以人为本”,将“如何实现人的工作与生活和谐统一”作为实施工业4.0的重要目标。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工业发展现状,参考德国在工业领域的一些发展经验,尤其是基于工业4.0提出的分阶段发展规划,即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战略和行动纲领。该战略主要分“三步走”,即到2025 年中国迈入制造强国之列;到2035 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中等水平;到2045 年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这一过程中,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战略主线。

2015 年,中国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其让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实现转型升级。互联网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服务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而传统产业也在发展过程中提升了产业价值,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

德国正处于由3.0 向4.0 升级阶段,其不仅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很多德国企业的智能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加之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 给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确保了技术研发和应用成果。通过互联互通技术与智能制造相结合,将采集到的数据实现上层控制,最终实现智能服务的要求。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轨迹,让德国迈向工业4.0 顺理成章。

工业4.0 时代的中国,要看清我们的优劣势,认清机遇和挑战。我们的优势是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政府强力推行改革,企业敢于应用新技术,善于把握商机。而弱势在于容易浮于表面,基础性工作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标准化程度低,企业重技术,轻流程;重硬件,轻软件。为此,无论工业4.0或中国制造2025 战略,都有利于催生互联网时代新的商业模式,推进中国标准化建设,推动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低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国家抢占低端制造市场的竞争压力,对于工业4.0 的转型升级模式,我们应该借鉴德国人在技术研发、标准化及流程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尤其学习德国人严谨科学的智能工厂规划方法,坚持科学的顺向规划原则:先设计业务流程,再选择技术设备,最后确定建筑形态,以确保工业4.0 项目的实施与落地。

德国企业认为工业4.0 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流程优化,而智能、柔性、自动化的物流技术是工业4.0 和构建智能工厂的重要基石。工业4.0 的智能工厂里,柔性自动化非常重要。在中国,很多企业因为这一点做不到位,反而做成了刚性系统,这是无法实现低成本、个性化定制的。

与很多中国企业“用机器换人”的态度相反,德国很重视以人为本。他们认为人在智能工厂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此他们不断优化老年工人的工作服和工作环境,不断研究机器和人如何更好地协同工作。很多德国企业的生产现场每天都在进行现场指导和专业培训,他们认真总结,不断革新,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企业需要学习的!

适合实际需求的供应链就是最好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及物流效率的日益提升,供应链向着越来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用户对于供应链优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针对库房作业来讲,供应链优化应该实现存储量逐步下降,订单处理量逐步增加,订单零拣比例越来越高,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配送中心规模越来越大。

关于成熟供应链所应该具有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收发货可以基本按照预定时间进行;库房内货位管理可以有预测有计划;库房不同的作业环节可以均衡,不存在忙闲不均的现象;订单完成时间短;订单差错率低,而且对不同作业人员工作熟练与否的依赖程度低;故障恢复时间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临时的订单结构和吞吐量变化;员工人机界面友好,作业质量和效率可以持续;空间利用率高(存储密度高和订单处理量大);合理匹配人工和自动化,以达到合理的性价比。

进销存如何协调是永恒的问题,市场预测的难度越来越高,订单的响应时间却越来越短。除此之外,产品包装和品种变化频繁,提高了信息系统维护的工作量;人工成本日益增长,传统的“兵来将挡,水来土囤”的应变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市场热点频繁,峰值与低谷的挑战造成运营成本上升(如服装企业的季节促销,电商的临时促销等);宏观供应链优化不是作为某一个节点的单个企业可以实现的,大部分企业的负责人都可以认识到供应链优化,但是对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需要市场循序渐进的规范,具体到库房内供应链的优化,主要依赖于库房的系统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投入;然而受制于投资力度,劳动力熟练程度限制,市场预测难度等制约,库房内供应链优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有些库房无法适应峰值拣货,有些库房应对箱拣量下降、零拣量上升时无法升级造成投资浪费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供应链提出越来越多的挑战,我国的供应链市场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对所有的集成商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用户缺乏足够的物流自动化经验,因此难以自行判断;另外,市场上也缺乏放之四海皆准的物流自动化评估模型;此外,集成商也是在与市场同步成长,需要慢慢积累经验和技术,自动化物流技术发展迅速,系统集成商需要不断熟悉新的产品,新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培养合格的设计咨询师。针对这一现状,建议用户从自身需求出发,尽量做到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渐进式的系统升级,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从更大的宏观战略上看,用户应该谨慎评估选择自建配送中心还是外包物流中心,两种模式各有优劣,适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站在用户的角度,为用户提供适合的系统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最大化生产价值,是作为系统集成商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相关资讯